热门推荐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规划设计 > 大家谈
评论:把遗产"圈起来"并非唯一选择
作者:mobile28365-365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5-07-24

 

 

 

   

    “颐和公馆”保护性修缮项目获得2014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荣誉奖”,昨天,颁奖典礼在南京颐和公馆举行。据悉,这是本年度中国地区(含港、澳、台)唯一获奖项目,也是近10年来江苏省唯一获奖项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委员会主席提姆柯蒂斯评价道:“对有重要建筑意义的民国建筑群全面修复,使得其丰富的多重历史韵味和积淀不仅得以重现,而且增强了它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修缮工作还对这一饱含多元文化的历史街区产生衍生性的广泛社会影响,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为当地社会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这证明在经济飞速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保留修缮近现代建筑原有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式和提供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之间可以达到完美融合。”

 项目总设计师张光德先生提出了建筑学中的“场所精神”概念,他告诉记者,这个源自古希腊神话的概念在今天被引申为“驻守在此的独有的气氛和精神”。他说,颐和路是南京目前留存的规模最大的民国时期花园洋房和国外公使馆区,集中地体现了南京的民国风貌,具有极高价值,正是民国建筑的集大成者,因此修缮和改造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体现民国文化的特色。

 作为项目的民国文化总顾问,著名文化学者薛冰介绍,以往颐和路民国建筑,普通人只能在外面看,改造后的公馆内设置了非遗文化体验区、茶文化展示区、民国建筑彩铅绘画馆、民国服饰文化馆、民国饮食文化馆、民国陈设馆、民国教育书籍馆及抗战陈列馆等区域,市民可以随时走进来看展览,“我们要做的,是尽量把民国其他文化融进去,不是进去看空房子,而是让人们进去就有民国的感受。”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备受社会关注,以往对于建筑遗产的保护,往往通过“圈起来”或者建博物馆的形式,而此次改造后的颐和公馆不仅建立了公用的开放文化空间,而且开发了以民国文化为主题的精品酒店,客观说来,不乏争议。对此,颁奖方、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博士解释说,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不是一对矛盾,利用有各种方式,不光是作博物馆,适合遗产的方式就是最好的,也不是所有历史建筑都要做成博物馆。他说,遗产保护的目标,不是让民众回到某个历史时期去过过去的生活,而是通过遗产保护,让当地的社区和当地民众有更好的发展,有一个更高品质的生活,这才是遗产保护的目的。

主办: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   承办:武汉园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客服电话(传真):027-87582746   业务电话:13476071056   邮箱:whyuanyan_jtf@hbla.net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融科珞瑜中心T1-2-1801   湖北省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140169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