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规划设计 > 大家谈
评论:城市化不等于西化
作者:mobile28365-365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5-07-24

   

    有着五千年历史,足以成为东方建筑文明重要源头之一的中国,如果要在追新求异中另起炉灶,用西方的建设理论和模式来改变自己的城市面貌,用西方人的思路去设计自己的家园,这该是怎样的文化悖论?

 中国城镇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起步的,不认真地学习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就不可能跟上形势的发展,达到国际认可的水平。经过几年的城市化改造,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有了极大提升。然而,面对比比皆是的高楼大道、霓虹闪烁,人们难免在恍惚中联想到曼哈顿、巴黎等欧美城市的标志性景观,感觉到身边城市的本土气息越来越淡。在一定程度上说,在现代化大潮中,中国城市正在经历着一场“洗礼”。

 《辞海》中将“洗礼”一词解释为:“基督教的入教仪式。”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入教者便可以洗去以前的“原罪”和“本罪”,完成从“俗人”到“教徒”的过渡。显然,“洗礼”不仅是一种仪式,其文化意义是改换门庭,另起炉灶。用“洗礼”来形容中国城镇化的目前状况,虽然有些无奈,却比较符合实际。翻看一下亚洲其他国家的历史,我们还会发现,像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在没有形成自己城市建设定位之前,也曾出现过将“西化”等同于“现代化”的倾向。

 在建筑文化的语境中,建筑不是房子,而是承载民族精神的符号。这样看来,西方建筑承载的是西方人对世界和自己存在意义的理解,东方建筑则承载着东方人对自己存在意义的理解。在这样的层面上来认识建筑,我们不难发现,目前中国城市建设中出现的“西化”不是现象性的,而是文化上的错位:有着五千年历史,足以成为东方建筑文明重要源头之一的中国,如果要在追新求异中另起炉灶,用西方的建设理论和模式来改变自己的城市面貌,用西方人的思路去设计自己的家园,这该是怎样的文化悖论?

 西方的建设理念与模式,有着自身的历史渊源,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它更是工具理性在城市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其中不乏对现代城市建设规律的总结,值得我们学习和吸取。但也决不能就此止步,将西方的规划和设计看成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唯一标准。

 首先,西方的建设理念与实践,是欧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总结,不管如何先进,也只是城市现代化中的一个部分或阶段,并不是人类城市现代化的终极标准,更不可能成为各民族城市现代化的万能良方。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任何涉及国计民生的问题都必须首先考虑国情因素才可能深入人心,得到很好的实施。在城镇化过程中,西方建设理念只有依据中国的历史文明、地域条件,结合民族传统才可能得到国人的理解和支持。前些年在一些城市不顾当地人口条件出现的“广场热”,不顾居民消费水平出现的“别墅热”,不顾历史文化条件出现的“高层热”,甚至于还出现了建造埃菲尔铁塔来体现小区西化程度的事情。这些项目在立项时都以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为由,但是,因为脱离民族文化背景,反而使城市越来越缺乏特色,在引起中外专业人士的反感的同时,也从反面告诉我们: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一味模仿西方的做法并不高明。

 其次,西方的理念和模式是我们城市建设的重要参照,但是也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避免“真理逾越一步,也可能成为谬误”的错误。我们承认,西方城市化水平是非常高的,也积累了比较系统的经验。但是,如果不对这些东西加以中国化,因地制宜,就会出现不伦不类的滑稽效果。尤其是古都中的现代性建筑,作为建筑产品,我们完全可以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我们却无法将形成这种产品的社会环境也移植过来。因此,这样的建筑往往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距离太大,与周围的环境也并不协调。

 再次,对中国这样一个古国来说,城镇化绝不是当代社会才遇到的新事物,而是一个老问题,而且早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不管是当年秦始皇建造都城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整体性思路,汉唐都城规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恢弘大气与层次感,还是明清王朝留给我们的宫殿遗产,至今仍然可以成为我们设计和规划城市环境时的重要参照。也就是说,像北京、西安这样一些为数不多的历史古城,不仅有其深厚的历史文物价值,其中的一些营造智慧,还对我们在规划和设计中保持城市的民族特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样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

 中国城市的现代化需要学习西方的经验,更需要立足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创造,在洋为中用中塑造出中国气派。要达到这种境界,在城市化过程中,不管是具体项目的设计,还是整体规划的展开,甚至是景观上的搭配,都应该与本土的营造传统相联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祁嘉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

主办: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   承办:武汉园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客服电话(传真):027-87582746   业务电话:13476071056   邮箱:whyuanyan_jtf@hbla.net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融科珞瑜中心T1-2-1801   湖北省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140169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