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规划设计 > 大家谈 > 调研报告
加快城市湿地保护与生态系统修复的调研报告
作者:mobile28365-365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5-04-21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它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是动、植物的栖息、繁衍之地。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调节功能,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生物遗传基因库”和“生命之源”。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并且在抵御洪水、蓄洪防旱、降解污染、净化水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湿地还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景观,也是种类珍稀濒危水禽的繁殖地和栖息地。生态系统中的湿地可以调节局地气候,如城市中的水体可以减缓夏天热岛效应,此外还可增加湿度。湿地除了上述的生态价值外,还有着巨大直接的和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近年来,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现阶段城市湿地保护与建设,在营造城市景观、提升人居生态适宜度方面正日益发挥着巨大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城市湿地资源已经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湿地被填没、占用或不当利用现象屡屡发生。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合理利用、恢复重建和科学管理工作已迫在眉睫。本课题从城市生态安全与提升城市生态品位的角度分析我市湿地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湿地保护与建设的途径,以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湿地保护与建设真正成为惠及百姓的“双十工程”。

  一、淮南市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

  规划中的淮南市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淮南市中心城区田家庵区的安成镇与次中心城区谢家集区的望峰岗镇交界处,占地面积1012公顷,其中水面及湿地436.6余公顷,包括十涧湖和刘岗塘两大水面。十涧湖又名石涧湖,汇流舜耕山系西端诸山来水,与谢二矿采煤塌陷区成湖相连通,与淮河以耿石涵洞相沟通,汇水区面积39.2平方公里,汛期内涝水由耿石涵洞自排,或十涧湖排涝站抽排入淮河。水位18.5米,对应蓄水量100万立方米;水位21.0米对应蓄水量760万立方米。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在市区具有优越地理位置,生态作用明显,景观价值高。刘岗塘位于谢家集区,是采煤塌陷成湖,汇流城市西部八公山山脉的部分来水,同时有部分城市生活污水汇集于此,可以作为园林景观用水。

  根据《淮南市谢家集区公共绿地规划一览表》,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区块的规划性质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具有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研科普等功能。为进一步提高天然湿地及采煤塌陷区水域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积极探索和积累经验,推动全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本项目将对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进行科学规划,重点保护,合理开发,使之成为以水景和湿地植物景观为主的、独特的城市湿地景观风貌,成为淮南市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种群源以及城市整体景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供氧中心。同时,为市民提供一处环境优美的休闲游憩场所及观赏鸟类和科普教育基地,形成集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有效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成为城市真正意义的“绿心”。加强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必要性在于:

  1、目前淮南市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土地保护、人口增长、煤电等能源供应的矛盾十分突出。建设生态城市、发展生态经济,可以从根本上整合和重新配置环境资源,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运行质量,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也是构建合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2、淮南市地处华东腹地,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北,在中国承东启西、南北对接的过渡带上。淮南市北滨淮河,南依舜耕山,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十涧湖湿地及淮西湖、泉山湖、高塘湖、洛涧、淮河、窑河等天然湖泊及采煤塌陷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都已列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建设力度。目前,一批市、区级的水上公园已初具规模,成为淮南市及周边地区旅游、休闲度假的重要场所。

    二、当前城市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对湿地公园进行规划时,污染治理和如何处理十涧湖国家湿地公园中斑块、廊道、基质之间的关系,构建合理生态网,为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提供理想生境,是规划所要考虑的重点,同时也是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点。对整个区域内文化要素要进行提炼,对凸现城市特色的文化要素、历史遗迹,进行合理规划,表现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塌陷区的地形变迁形成动态景观,呈现变化中的生态系统,开展科普教育与野外拓展训练,丰富市民生活,提高市民素质。

  2、湿地公园的典型湿地特征是自然景观在城市内的延续,所以,它的建设应该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体现自然野趣;分布于园区内的建筑和其它服务设施建设应体现地域特征,并坚持生态原则;在规划时对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严格限定。又因为湿地位于塌陷区,建设要因地制宜,严格按照塌陷区的沉降特征分期分批进行,各项目切实结合当前现状和开发利用特点,重视战略性用地的预留和开发时序上的控制,注重近期和远期双向结合,避免建设上的无序操作。

  3、公园范围内植被类型比较丰富,有陆生、沼生、湿生、水生植物,但是分布不均衡。中部植被极为丰富,各种类型均有分布,其中沼生、湿生、水生植被尤其丰富,形成了一定的湿地植物群落,但是由于这是在鱼塘、藕塘以及采煤塌陷形成的浅水区的基础上发育而来,且发育时间短,结构不稳定,比较脆弱,易受外来因素干扰,加之它是整个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发育基础,所以该区域植物群落应该给与重点保护,同时也要科学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增补不足之处,使植物群落良性演替。东部植被类型虽不及中部丰富,但也具备一定的基础,以各种防护林地为主。总体来说,作为水源汇集和涵养之地的十涧湖,其植被类型和覆盖率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增补。西部植被稀疏,除小面积的防护林外,受水质污染影响在浅水区域单纯的分布着大面积的水花生,需要对此进行治理、改造。

  4、保护体制机制不健全。在制度层面,国家现有的适用于湿地保护的相关法律规范还大多分散在相关法律法规之中。我省和淮南市至今也没有出台专门地方规范性文件,致使湿地无论是保护管理、重建恢复、还是在执法监督上均缺乏制度保障。在管理层面,因管理涉及部门过多,全市湿地处于一种“谁都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的窘境,各单位各司其责但关注重点又均未落在湿地资源保护上,难以形成管理、保护合力,甚至还带来利益冲突。如过去十涧湖湿地,水利部门负责湖泊水位水量调控,环保部门监督水质水生态,渔业部门负责渔业资源管理,农林部门牵头湿地保护区建设。多头管理致使对湿地监管能力薄弱,此外,湿地保护资金,也尚未落实固定的财政拨款渠道,不少经费仍隐含在其他费用中,极易造成财政资金的占用。目前,由于管理体制、管理经费不落实,我市湿地保护、环境监测、生态观察与科研工作仍处于停滞状态。迄今为止全市湿地状况尚未摸清,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湿地保护区,绝大多数中小型湿地更是处于“无命名、无边界、无管理”状态。应尽快加大建设与管理经费投入,完善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专业队伍建设,明确管理责任。

  5、警民联防配套机制不健全,征地村镇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协调配合不够完善,尤其征地村镇居民与施工单位在参与工程建设发生冲突和利益受到损伤情况下,制约了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其次,由于辖区群众在征地拆迁赔偿问题上与政府存在很大争议,导致辖区村镇、群众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派出所开展正常工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思想,致使“警、民、政府”三者之间联系上存在隔阂,不利于工作开展和便民措施的落实。同时,由于重点工程作业面大,辖区治安防控体系存在着薄弱环节,加之在群防群治社会综合防控体系下的作用发挥的不够,地方小势力分子为了利益熏黑小打小闹现象在工地上时有发生。3、由于淮南矿区长期、大面积地地下开采,形成了大范围的井下采空区和地面沉陷区。采煤沉陷导致大量居民住宅、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商业服务、公路、铁路、桥涵、供电、通讯、给排水管道、农田等严重受损,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社会反响十分强烈,已成为影响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为了加强采煤塌陷地治理,合理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我市进一步加强了采煤沉陷区治理立法,出台了《淮南市采煤塌陷地治理条例》,并坚持推进市矿统筹治理,做到居民搬迁、沉陷区治理和新矿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从而为沉陷区治理打开了新的局面。十涧湖湿地公园项目总占地面积1012公顷,2007年一期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7.225公顷,投资为1000多万元。2010年7月,工程采取BT模式建设协议,对湿地公园一期481公顷面积的东部景区进行续建。2011年二期项目总占地面积1004.775公顷,总投资为64659.58万元。截止2012年7月底,完成了亲水平台围堰、抽水、清淤堆放工作和接待与管理中心基础工作,目前工程已投资900万。

  4、从城市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普查及资源保护来看:1、野生动植物资源品种及数量。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淮南市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区域,园内野生湿地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体现出植物生态型从陆生的乔灌草—湿生植物—水生植物的特点,种植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并引种部分湿生、水生植物及景观植物等,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生态型植物群落。湿地公园还根据鸟类迁徙、营巢、觅食等活动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为之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使鸟类种群逐年增多。(1)植物资源。据多年观测调查,湿地公园有各种植物种类100余科280余属约700种。其中野生陆生植物主要为乡土植物,如杨树、柳、臭椿、香椿、柿、构树、苦楝、槐、竹类等;湿地植物30余科40余属100余种,常见的湿地草本植物,按其对水位的要求,依次分布有:萱草、马蔺、鸢尾、酢浆草、鸭跖草、莎草、酸模蓼、灯芯草、藨草、芦竹、野生茭白、芦苇、白茅、香蒲、莲藕、慈姑、水花生、凤眼莲、眼子菜、菱角等。(2)动物资源。湿地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栖息与繁衍场所。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水禽活动主要集中在湿地植物丰沛之处。目前湿地公园内迁徙、栖息的鸟禽类有白鹭、白鹳、苍鹭、池鹭、鸿雁、野鸭、绿头鸭、麻鸭、翠鸟、火斑鸠、伯劳、鹌鹑、山鸡、灰喜鹊、啄木鸟、百灵、云雀、画眉、麻雀、燕子等20余种;兽类有褐家鼠、小家鼠、田鼠、野兔、黄鼬、刺猬、獾等;爬行类及两栖类有蛇、乌龟、鳖、青蛙、蟾蜍、黑斑蛙、蜥蜴、壁虎等;昆虫类有蜂、蝶、知了、蜻蜓、螳螂、蟋蟀、蚱蜢等;水生动物有草鱼、鲤鱼、鲶鱼、螃蟹、磷虾等,物种丰富。

  5、从实施湿地公园保护工作进展来看: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基本位于淮南市西北传统采煤区内,是采矿造成地面塌陷而成的水域,其中刘岗塘区域地质构造尚不稳定,仍处于持续塌陷之中。公园周边坐落着大量自然村落、焦化厂、钢铁厂、厂矿遗址、粉煤灰场、煤矸山、废弃的铁路路基、农田及鱼塘等。原谢一矿、谢二矿工业污水及生活区污水直接排入刘岗塘,并汇入十涧湖。这些厂矿废弃物、村落生活垃圾及污水等,对十涧湖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和水质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不加快该区域的保护,势将导致湿地生物种群进入拟演替状态,从而对整个湖区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2000年编制淮南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将该区域列为湿地公园,开始对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并对其分期分地段的进行污染治理、生态恢复、保护、开发和利用。经过多年持续的污染源监控、环境治理、生态更新等措施,位于塌陷速度明显区域范围内的大部分村庄与厂矿已经搬迁或者正待搬迁;污染源整治,焦化厂、钢铁厂等污染企业逐步迁出或改造;废弃的工矿遗址将用作湿地公园褐地改造;村落遗址将进行景点建设;作为工业固体废料的煤矸石在进行二次利用,如填埋垃圾场、铺设路面、改造土壤等;原有大片荷花、芦苇、蒲草等水生、湿生植物及陆生乡土植物已经得到保护扩大,并营造了人工生态林,引种了部分湿地景观植物,逐步丰富物种资源,完善湿地生态群落系统,以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公园的自净能力;十涧湖以东村落与湖岸之间除营造防护林带外,改造几处生活污水排放通道,形成净化型湿地,利用大量岛屿与湿生植物形成的生态过滤体系,沉淀杂质,分解毒素,净化水质,同时也形成良好的湿生动植物栖息地;水源地保护治理正在逐步实施,对汇入十涧湖的污水建立了排污管网,汇入淮南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大大减轻了对十涧湖的污染。近几年来,通过逐年的环境治理和修复,十涧湖的湿地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好转。一个能供人们观赏、游览,开展科普教育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并具有较高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城市湿地公园已具备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期续建项目建设正在有条不紊的加紧建设中。

  6、从国家湿地公园焦岗湖成功经验来看,自2004年焦岗湖旅游开发以来,毛集实验区工委、管委以"生态立区、旅游兴区"为主战略,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培育"淮河大湿地、安徽焦岗湖"为旅游品牌,是皖北地区唯一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三项桂冠于一身的旅游景区,还先后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徽旅游十大休闲基地、安徽省渔家乐发源地。

  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毛集实验区,位于淮河中游,是淮河的1个支流,地处淮南市和阜阳市2市行政区内,面积40平方公里,景区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479平方公里,其中淮南市境内125平方公里。焦岗湖东临八公山、茅仙洞景区,南临历史文化名城寿县,西临八里河景区,构成独特的山、水、城旅游金三角,是皖北黄金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发挥着蓄洪、灌溉、水产养殖、水质净化、气候调节、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要的生态功能。生态地位重要,保护和利用价值高。规划区湖泊、沟渠、池塘、河道、农田、村舍、果园等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片淮北湖泊湿地生态景观。规划区内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其中有许多珍稀鸟类,如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白鹤、白枕鹤、黑鹳、大鸨,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灰鹤、鸳鸯和白尾鹞等。公园是当地一处不可多得的动物栖息地,尤其是春冬水鸟云集之时,万羽翔集,振翅高歌,呈现出欢快、祥和、生机勃勃的景象,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

  但与先进城市相比,我市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融资平台不大,发展速度较慢,建设周期较长,保护力度仍有待加强。距离重建湿地水生态系统,全面恢复西部地区城市湿地功能任重道远,湿地保护管理仍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

    三、加强城市湿地保护与建设对策措施

  1、加强对湿地保护立法和宣传造势。(1)把加强对城市湿地保护管理的立法纳入议事日程。随着十涧湖公园建设的启动,我们将逐步建立健全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是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实现对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所在。建立行之有效的湿地管理的经济政策体系对保护我市国家湿地公园,促进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对威胁湿地生态系统活动的限制性的政策和有利于湿地资源保护活动的鼓励性政策,协调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并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制体系,依法对湿地及其资源进行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不断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2)做好宣传造势,营造湿地及其资源有效保护的良好氛围。湿地对维护环境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素有“绿肺”的美称。为提高全社会人人参与保护自然环境,特别是保护湿地的意识。我们每年利用“3.12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重大节日,通过悬挂标语、园林网站、宣传车、散发宣传单等形式,加强对湿地及其资源进行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宣传发动,同时对已建设的湿地项目安排园林局专业队伍进行日常养护管理。

  2、把握好湿地生态恢复保护四个要素。

  根据淮南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初设方案植物景观塑造有防护密林、景观密林、湿生林、疏林草坪、果林(经济林)、灌木丛、陆生草地、高草湿生草滩、低草湿生草滩、水生植物群落、水稻、村域绿化、褐地改造绿化等情况,各种类型特色鲜明,相互交错分布于园区内,在湿地建设和保护过程中,要把握好四个要素:(1)坚持以湿地生态恢复保护为主,正确处理平衡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在“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前提下,以场地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发展需求为导向,运用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方法,因地制宜地进行环境的科学整治和资源的适度开发与利用,将种群源保护、资源开发、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与场地特征有机结合,建设集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游憩功能于一体的十涧湖生态体系,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源,逐步实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建城市特色景观的规划设计目标。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及管理均应以保护为主,尤其是对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要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防止公共开放空间的过度开发,尤其是商业开发利用。湿地建设以不破坏湿地的自然良性演替为前提,以湿地生态恢复为主,引种并保护原有湿生、水生植物,营造人工生态林,逐步修复湿地生态环境,使城市湿地充分发挥其动植物栖息地和基因库、科普教育基地、城市之肺、供养中心等特殊的功能作用,使十涧湖湿地公园在淮南市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精心营造湿地绝佳生境鉴于十涧湖湿地的特殊条件,十涧湖湿地生态环境的修复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首先要求设计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要因地制宜,要符合野生动植物对湿地生态环境的需求,要能够体现在自然湿地生态条件下通过人工引导,逐步使生物种类更加丰富,湿地生态环境趋于稳定、和谐。其次在建设与管理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原有物种和引入外来物种,精心营造不同类型的湿地景观,展现风格各异的“亮点工程”,处理好过渡地带的合理保护,不断丰富生物种类,增强公园的自净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动植物的基因库。(3)要不断融入低碳生态先进理念。在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中,要充分利用先进经验和技术,融入节能环保理念、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生态眼光,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做好排污减排,并在湿地植物的选择及配置上,根据不同湿地类型,尽量考虑其结构组合的稳定性和优势,以最大限度的促进湿地生态环境的稳定和良性循环。(4)要统筹兼顾做好湿地永续利用通过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原生资源,正确处理斑块、廊道、基质三者关系,积极构建合理生态网,为野生物、植物繁衍生息提供理想生境。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广大市民在自然生境中保护物种、种群和遗传多性性的能力,积极开展改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通过做好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环境治理,不断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率的三重优化。

  3、树立生态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理念。(1)把保护优先、生态恢复与合理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湿地管护能力建设,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把核心区建成生物多样性基因库,缓冲区建成生态功能恢复示范区,实验区建成生态旅游与循环经济发展区,使湿地成为“春走芳草地,夏绕碧荷池,秋赏芦花黄,冬观万鸟飞”的生态示范区。(2)加强管理与保护能力建设。加强湿地管理与保护,首先是要提高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以保护为基础的思想。长期以来对“湿地”不正确的认识和对“湿地利用”的片面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错误的政策导向和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短视行为,是导致湿地得不到有效保护,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得以持续发挥的主要社会原因。因此,要实现湿地保护的总体目标,就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要树立以保护为基础的思想,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严格保护来规范利用行为,以科学利用来巩固保护成果,把湿地保护管理引入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了实现湿地保护的总体目标,当前要重点抓好法规、机构、科研和规划等工作。(3)建议由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抓紧对大、中型湿地水文、水质、生态、底质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根据功能和重要性优选出主要保护对象,完成保护对象的命名工作,并界定其保护范围。在此基础上,要制定湿地保护地方规范性文件,明确湿地保护部门及职责,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合理保护体系。要抓紧开展湿地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由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牵头开展湿地保护规划与重要湿地功能区划编制工作,明确提出湿地保护对策,率先开展湿地的“一对一”保护工作,并将阶段性重点目标纳入市政府“十二五”规划中,确保湿地资源得到保护。要围绕“力争到2015年,使我市50%的自然湿地、70%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基本形成自然湿地保护网络体系”这一基本目标,制定工程措施,通过对一系列重要区域湿地的恢复示范工程,使湿地的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遏制;通过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以及监测、科研、宣教管理体系加强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我市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能力与水平。通过努力,使我市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其造福当代、惠及子孙。(4)要加快建立监控预警机制。强化和完善湿地生态监管的技术支持能力,保障湿地建设及保护的监管和效果,重点针对水源地、城市居民聚集地、清水通道等重点区域,建议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建立短期应急预警及中长期战略预警手段,建立上游河网湖荡生态观测站,保障国家重大科研课题按期完成。同时,组织开展湿地保护模式研究,使我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5)保证和扩大湿地面积。要本着保护优先的原则,杜绝“先建设,后保护”、“先侵占,后恢复”的不当做法,对现有湿地实行普遍保护,区分识别城乡湿地的关键区域,优化配置我市的湿地资源,建立城乡湿地保护区,形成渐进式、等级化的湿地保护与管理框架。在湿地保护中,必须高度关注已有的生态良好的湿地,如十涧湖核心保护期区,必须严加保护,否则,城市湿地就会成为最易人为破坏的人居环境。同时,要切实保障湿地基本用水。我市本地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城市供水主要依赖淮河水,在湿地管理和建设过程中,要制定湿地生态与环境用水保障体制,建设调水、补水的长效机制,确保湿地不干涸。如用市政回水作湿地的补水等,确保现有湿地面积不减少。(6)要全面开展湿地原位修复。建议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牵头,在前期对市区河道、湖泊、水库生态修得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加以总结,因地制宜,对全市所有自然湿地逐步全面推行退耕(养)还泽(滩)、湿地植被恢复、物种栖息地恢复等建设,再现原有重要湿地面貌及功能。确保湿地保护、恢复与重建有序进行,确保其成为淮南构建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名片的有效途径。要加快城市新增人工湿地建设步伐。在城市人均绿地已超过生态市标准的要求的情况下,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应该加大人工湿地建设力度,通过保护与建设,使我市城区湿地保有率达到10%以上,同时加强建设具有自然堤岸、底质、结构的城市湿地。(7)大力开展污染整治与生态修复。湿地是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需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在输水、储水和供水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工农业用水离不开湿地水资源的支持。在加强水源地保护区管理的同时,在刘岗湖、十涧湖湖等战略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为核心的范围内,尽快进行生态修复及生态防护建设。要在水库水源汇水区关键位置建设湿地拦截净化工程,真正落实战略水源地的功能作用。要积极推进清水通道建设。现有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来水问题的解决是关键。加强清水通道(生态廊道)的保护,建立清水通道保护区,确保充分发挥其在抗旱蓄洪、调节径流、稳定水文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在降水季节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保护和维护好湿地这块蓄水天然“海绵”尤显重要。要加强现有湖塘湿地的保护力度,严禁围湖筑坝、侵占湖荡滩涂;在湖荡周边的项目开发必须开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积极推进河湖生态护坡建设。对地势平缓、水流缓慢、河岸无任何冲刷的河流,首选优选自然杂草和泥土护坡,通过大力推进生态护岸建设等举措,为河湖岸堤留有充分的呼吸空间。要加强对农村坑塘生活尾水处理的指导。我市农村的坑塘星罗棋布,与河网、湖泊、水库一起形成了我市有机完整湿地系统,必须科学合理利用。当前,应切实抓好接纳村镇生活尾水池塘的三级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坑塘的自然生态功能,为污染防治和富营养化治理建立良好的示范。(8)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加大重点工程治安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使警民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达成共识,提高群众自律意识和法制意识,创造一个有利于严格执法的良好环境。增强严打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严厉打击严重暴力性犯罪的同时,对影响施工作业多发性、安全性阻扰工程突发事件,无论案件大小,都应不遗余力地打击处理。另一方面,要在破案后全力追赃,不仅满足于案件侦查终结,更要通过为受害单位和群众挽回损失,努力消除由案件引发的不和谐因素。同时提倡人性化执法管理。要善于用和谐思维来指导执法工作,和谐理念来处理社会矛盾,和谐方式开展执法工作,将法、理、情融于一体,最大限度地教育当事人遵纪守法。

主办: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   承办:武汉园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客服电话(传真):027-87582746   业务电话:13476071056   邮箱:whyuanyan_jtf@hbla.net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融科珞瑜中心T1-2-1801   湖北省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140169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