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尝鲜变“最后的晚餐”!这些“野味”千万别吃!

勿让尝鲜变“最后的晚餐”!这些“野味”千万别吃!

进入清明时节后

气候转暖,雨水渐增

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

采食野生蘑菇

所带来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近年来

误食野生毒蘑菇

而引发的中毒事件频发

这对群众的生命健康

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清远气候温暖湿润,十分适宜马桑果、铁树果、五指毛桃、土茯苓、蘑菇等野生植物的生长。群众向来有使用野生植物煲汤的习惯,然而,像五指毛桃、土茯苓这类常见野生植物的生长周边,往往伴有有毒植物。这些野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可能遭受污染,采挖时也容易混入有毒植物。因此,群众因食用有毒野生植物和毒蘑菇而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

为有效防范误食野生植物和毒蕈导致中毒的情况发生,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群众和食品经营单位,切勿自行采摘、食用、制作或售卖野生蘑菇、断肠草、五指毛桃等野生植物。

一、切勿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野生植物

不采摘

踏春郊游期间,为了自身健康与安全,广大群众切勿因好奇或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和其他野生植物。路边草丛中的野生蘑菇,鉴别难度较大,哪怕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也难以仅凭外观准确判断。所以,广大群众千万不要轻易采摘,以免误食毒蘑菇,导致中毒事件发生,危及生命安全。

慎购买

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同样也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中药材。

不贪食

为避免食物中毒,保障饮食安全,家庭应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以及民俗旅游等活动中,严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在自制药酒和利用中药材煲汤前,一定要详细了解有关药材的知识,并从正规渠道购买,以确保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食品经营者要落实对食品进货查验责任

各类餐饮单位、食堂等食品经营者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自我管理,严格把好原料进货关,进货渠道要正规,并做好原料进货登记台账。各类单位食堂,尤其是学校食堂严禁采摘、采购野生蘑菇、五指毛桃(易与钩吻根茎混生),严禁使用野生蘑菇、五指毛桃作为食品原料;对可食用的蘑菇、药食同源食材要严格挑选,避免有毒有害物质混入其中。

三、做好食品中毒应急处置

保留样本:留存误食物种的残渣或照片,供医疗人员鉴定。

及时催吐:应尽早采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防止毒素进一步吸收。

勿信偏方:切勿自行服用“解毒草药”或迷信土法,避免加重病情。

拨打急救电话:立即拨打120或前往最近医院,告知详细食用史。

四、温馨提示

野生毒蘑菇难辨别:美丽外表下的致命威胁

野生蘑菇种类繁多,许多有毒品种与可食用蘑菇外形相似,仅凭肉眼难以辨别。例如,剧毒的“白毒伞”(致命鹅膏)与可食用的白色蘑菇外观接近,但少量摄入即可引发肝肾功能衰竭,死亡率极高。

毒蘑菇的错误辨别方法:

❌颜色鲜艳的蘑菇才有毒。(部分剧毒蘑菇颜色朴素,如:灰花纹鹅膏)

❌高温烹煮可去毒。(多数毒素耐高温,常规烹饪无法破坏。)

❌虫蚁啃食的蘑菇无毒。(虫类与人类生理结构不同,无法作为判断依据。)

❌受伤变色、流汁液才有毒。(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以及乳汁为蓝绿色,却可食用。)

❌毒蘑菇往往有鳞片、粘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这一标准的适用范围极为有限,不能将其推广到形态多样的整个蘑菇种类中,更不能简单地认为没有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无毒的。实际上,许多毒蘑菇并没有明显独特的形态特征,以亚稀褶黑菇为例,它既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十分普通,然而一旦误食,就可能引发溶血症状,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因器官衰竭而危及生命。)

生命安全无小事,切莫贪“鲜”酿大祸!请广大群众自觉树立风险意识,共同守护餐桌安全。

以下是常见有毒蘑菇及植物

请注意辨识

来源:广东市场监管

编辑:林伟杰

相关推荐